“古有庖丁解牛,今有教授杀猪。”近日,上海一位71岁的解剖学教授和邻居团购到一头170多斤的整猪,教授自告奋勇在家中将这头猪分切成17份,分给了楼里的邻居们。
纪教授将整猪切成17份
解剖学教授本是解剖人体的行家,谁能料想有一天居然充兼职当起了“屠夫”。教授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用的是家常菜刀,每份猪肉的重量相差最多三四两,基本都是10来斤。
视频剪辑 张奇
这位教授名叫纪荣明,家住上海杨浦区。据他的儿子纪先生介绍,不久前,小区居民准备从菜场团购猪肉,由于菜场负责分切猪肉的工人无法上班,菜场只能提供被切成两扇的整猪。这让“团长”犯了难。纪教授得知此消息后,表示可以在家分切处理这头猪。
4月11日,这头猪被送到了纪教授家的餐桌上。磨好菜刀,喷消毒剂,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
纪教授还特意拿出了卷尺,等距下刀。为了切开猪的脊椎骨、肩胛骨等连接部位,纪教授和儿子分工合作,他拿刀,儿子用榔头敲刀背,费了很大劲才切开。约一小时后,这头猪终于被分切开来。
纪先生说,分装时没有区分前腿、后腿等部位,最终按重量分成了17份,每份猪肉重量相差最多三四两。
分好的猪肉
纪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的父亲今年71岁,退休前是学校的人体解剖学教授。解剖学授课时用动物标本进行教学和科研挺常见。父亲和他都觉得这次经历很有意思。这几天,邻居们又打算再次团购猪肉,父亲也答应了可以继续分猪肉。
邻居们收到猪肉的回应
记者注意到,纪先生发视频时这样形容:“上海团购的天花板,解剖学教授再就业。”有网友调侃:“古有庖丁解牛,今有教授分猪。”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上海党报头版 提到了一则重要消息
这段时间,上海疫情防控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最新的消息显示,4月1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7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46例。
进入4月以来,上海确诊病例持续增加,自4月7日起上海每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都在20000例以上;4月8日、9日和12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都超过了1000例。
在4月13日,上海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首次突破2000例。
上海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还在持续进行中。
针对“小区封控已久为什么还不断出现阳性感染者?”的问题,4月14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分析,共有几方面的因素,包括筛查数据有一定的延时、存在家庭聚集性传播等。
他还提到,“在全域静态管理阶段,虽然居民足不出户,但仍有很多物资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触后造成感染。”
在这场“硬仗”中,老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情况尤为让人揪心。
一方面,上海目前公布的病例中,有9例重症。
据官方介绍,这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1例33岁,其余8例均为老年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93岁。
他们均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比如重症免疫性疾病、晚期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等)以及高龄等高风险因素,他们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另一方面,越是“沉默的少数”,越需要投入格外关爱。疫情之下,独居老人、重症病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更加突出,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格外关心。
据《解放日报》报道,4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上述报道称,在4月13日,孙春兰前往杨浦区,深入了解养老院疫情防控和隔离、转运及诊疗进展。
孙春兰提到:
要根据城市老龄人口多的实际,及时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加强疫苗接种,在防控资源和措施上优先保护老年群体。
要提高医疗救治的精细化水平,发挥多学科团队作用,开展联合会诊巡诊,对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不间断提供医疗服务,为脆弱人群、大重病患者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守护市民群众安康。
政知君注意到,孙春兰在上海一线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多次提及上述问题。
比如,4月4日至5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就提到,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紧急就医需求。
再比如,4月10日至11日,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到,“为孕产妇、儿童、透析患者、急诊病人以及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
就在4月14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上海针对四类人群加紧完善兜底机制》。
《解放日报》
文中提到了一则消息。
目前,上海正加紧完善针对四类人群兜底机制,及时发现人群、精准排摸需求、快速解决问题,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的民生底线。此外,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相关单位也分别开通募捐平台,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为关心关爱特殊人群提供更坚实保障。
上述四类人群是指??独居老人、重症病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特困家庭。
在“独居老人的配药就药”方面,上述报道称,上海通过居委干部等精细排摸辖区老年群体用药刚需情况,形成清单后统筹安排居委、志愿者代配药。
发挥街镇牵头总控作用,确保社区用药需求第一时间有响应、有反馈、有安抚、有处置,相关部门倡导街道(镇)成立配药小组(分队),对确实存在困难的问题,及时反馈至街镇。
另外,针对重症患者,上海发布消息称,根据上海市领导指示和市委办公厅通知精神,上海市红十字会拟把“红十字千万人帮万家”救助对象中的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失智特困老人等重症患者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计划积极筹措资金,为他们紧急提供临时的帮扶,以保障他们的日常基本需求。
上海市红十字会已开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项目”捐赠通道,详细内容可登录上海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http://www.redcross-sha.org.cn)查询。捐赠热线:021-55359999。
延伸阅读:
上海现首例年轻重症患者 所有老年重症均未接种疫苗
随着上海新冠感染人数逼近30万大关,确诊病例也在不断上升。4月13日,新冠确诊病例数首次突破2000例,达到2514例,而出现的重症病例数也在增加。
4月14日,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在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除了无症状感染者之外,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轻型,少部分是普通型,目前有重型病例9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为此,上海已经组织了一批“精锐部队”,依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按照重症患者“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增配救治力量,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应对未来可能增多的住院病人。
统筹专家组会诊重症治疗“一人一策”
值得注意的是,9例重症患者中首次出现一例33岁的年轻患者,但新闻发布会上未透露关于这名年轻患者的详细病情。
其余8例重症患者均为老年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最大患者93岁。“他们均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比如重症免疫性疾病、晚期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以及高龄等高风险因素,并且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吴乾渝表示。
吴乾渝表示,随着本次疫情确诊病例人数增多,涉及老年人数量上升,重型病例开始有所增加。针对这些情况,已统筹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市公卫中心、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等8家定点医院的救治力量,在治疗新冠的同时,对这些患者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开展多学科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中西医结合,密切监测病情,利来w66最老牌。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组织了全院顶尖的专家团队力量,全面负责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新冠定点医院的会诊工作。该院主要收治新冠阳性普通型及基础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医院配备相应的专科医护人员及医疗救治设施设备。
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作为老年医学中心远程会诊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对此次重症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名患者的会诊工作。这名患者在4月8日上午突发呼吸窘迫、心跳加速、血压降低等症状,病情危重。
针对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迅速启动会诊预案,组织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葛均波在会诊中提出建议检查一下炎症因子,视结果考虑是否应用单抗药物;此外考虑到患者高龄,存在贫血,可能加重心衰,建议输血,并行相关检查评估心功能及是否有肺部微栓塞。
据介绍,这名93岁高龄的老人患有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脑梗、急性胰腺炎、心包积液等疾病,身体基础条件本身已非常差。入院前患者出现嗜睡、食欲差合并尿量减少等症状。
第一财经记者4月11日了解到,病区医生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迅速调整诊疗方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日趋平稳。但心衰情况仍然较为严重,proBNP(反应心衰的指标)尚未出现显著下降。
接种疫苗是防止重症的根本方法
一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重症情况还是比较少,因为高危病人一筛查出来就会马上送进医院,临床上稍有些不好,就马上用辉瑞药,配合其他治疗措施一起,能够很快控制病情。”
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总指挥、上海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老年人通常会伴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虽然新冠病毒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生病,但是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在治疗方面要非常重视。”
国家感染病临床研究中心、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还是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剂,对于老年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会出现重症甚至导致死亡,接种疫苗后,重症和病死率会显著下降。”
目前,全球疫苗接种剂次已经超过了110亿,但疫苗的接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老年人和合并症患者这些易感人群。卢洪洲援引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疫苗在60岁以上人群的覆盖率约65%,远低于其他人群,而新冠肺炎主要在这些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中传播,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4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超2.24亿人,完成全程接种超2.12亿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超1.46亿人。
“老年人疫苗的接种,特别是第三针的接种已经成为我国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部分老年人担心在健康状况不佳的状态下接种疫苗会面临特定风险,而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和必要的。”卢洪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援引统计数据称,接种疫苗出现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远远低于老年新冠肺炎的病死率。
他还表示,伴随着mRNA疫苗、长效的吸入性疫苗等多种不同技术路线疫苗开发成功,未来疫苗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好,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小。